“碳匯林”種出生態聚寶盆
鹽城坐擁長三角中心區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,創成國際濕地城市、國家森林城市、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,海洋碳匯、森林碳匯、濕地碳匯優勢疊加……綠色始終是鹽城最大的資源、最大的優勢、最大的潛力所在。
如何守護彌足珍貴的生態家底?鹽城市不僅大力開展濕地保護與修復,還首創濕地保護“金融+修復+碳匯”模式。位于大豐區林場的100畝“碳匯林”就是試點之一。初秋時節,林場草木蔥蘢,湛藍的天空中成群的白鷺飛過,不少鳥兒都選擇在此安家落戶。
大豐區林場副場長 秦盛華:“2021年,我場響應上級號召,利用100畝無立木宜林地,進行了碳匯造林,栽植中山杉、水杉、落羽杉、薄殼山核桃(等樹種)。碳匯主要是(指)森林吸收、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,與傳統造林相比,碳匯造林以增加碳匯為主要目的?!?/p>
據了解,樹木和人一樣也需要呼吸,但吸進去的是二氧化碳,呼出來的是氧氣。生態名詞叫“固碳釋氧”。一般情況下,樹木生長越快,固碳釋氧本領越強?;谶@一特點,林場的“碳匯林”下面沒有種植任何經濟作物,只為了加快樹林生長,盡量減少土壤的擾動。此外,后期這些碳匯還可作為商品進行“碳交易”。
大豐區林場副場長 秦盛華:“據測算,樹木每生長一立方蓄積,約吸收1.83噸二氧化碳,釋放1.62噸氧氣,每營造15畝人工林,可以清除三口之家產生的二氧化碳,多種植‘碳匯林’,既為實現‘碳中和’作貢獻,還能得到生態、社會、經濟上的多重效益?!?/p>
鹽堿荒灘變成林海綠洲,造林總量全省第一;PM2.5濃度、優良天數比率、國省考斷面優Ⅲ比例“三個全省最優”……“抬頭鹽城藍、四顧生態綠”漸成鹽城人的生活日常。
責任編輯:李琳娜
版權和免責聲明:
凡注明“來源:“鹽城廣電全媒體新聞中心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智慧鹽城客戶端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該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鹽城廣電全媒體新聞中心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除原創作品外,本平臺所使用的文章、圖片、視頻及音樂屬于原權利人所有。因客觀原因,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,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,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注錯誤等情況,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,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并與我們聯系及時處理,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。聯系方式:0515-88436022